咨詢電話:0512-52183533

促進化工裝備行業升級換代
促進化工裝備行業升級換代
目前國內加工制造壓力容器的企業有3000多家,大部分都是“大路貨”,市場僧多粥少。這暴露出我國石油和化工工藝與裝備研究相脫節,裝備制造企業急功近利,一般不愿意跟蹤或無能力跟蹤工藝研究。對此,中國化工裝備協會等有關專家表示,要想長遠發展,必須擺脫這種思維,勇于開發新的裝備產品。
少數找準方向,多數陷入迷茫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外石油化工生產企業紛紛縮減投資,開工項目或推遲或擱置,化工裝備訂單也因此相應減少。為應對危機,裝備制造企業都提出要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業升級。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少數大型企業依托重點建設工程,在大型裝備國產化中找到了可以調整的產品,而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卻陷入想調整不知怎么調整的迷茫中。
作為大型國有石化裝備制造企業,中石化集團南化公司化工機械廠今年逆勢而上,新上了大型滾板機、大型平面多頭數控鉆床等設置,建起了重型鉚焊廠房和潔凈廠房,還投資近2億元在鄂爾多斯組建了現場加工制造中心。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對CCIN記者說:“我們將借助金融危機轉型,從傳統的化肥裝備制造向煉油、精細化工等行業轉型,以推動裝備國產化。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總造價1.2億元的環氧乙烷反應器制造,推動了我國大型石化關鍵設備國產化制造的進程。”
張家港化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裝備制造企業的后起之秀,該公司在內蒙古多倫、包頭神華煤制烯烴項目現場設立了裝備制造中心,總部占地面積600余畝的重型裝備制造基地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除大型煤化工、石化裝備外,該公司還把目光瞄向了核設備、海水淡化等裝備的制造。
少數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憑借裝備能力、業績等諸多優勢,在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對苯二甲酸、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和天然氣輸送、液化儲運等國產化設備制造中找到了可以進行結構調整的產品。而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在產品結構上仍很迷茫,還不知道選擇什么產品,上什么項目。日前,江蘇江陰一家銷售收入3億元的裝備制造企業的董事長向CCIN記者抱怨:“現在找項目很難,想投資上項目都不知道選擇什么產品,哪些行業的產品可以上我們都不知道。”
據CCIN記者了解,盡管很多企業在產品結構調整上陷入迷茫,但都不想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新產品,而愿意選擇為某個項目或者工藝配套。這種做法訂單近在眼前,資金回籠快。然而,正如業內人士所說,目前國內加工制造壓力容器的企業有3000多家,大部分都是“大路貨”,市場僧多粥少。這暴露出我國石油和化工工藝與裝備研究相脫節,裝備制造企業急功近利,一般不愿意跟蹤或無能力跟蹤工藝研究。對此,中國化工裝備協會等有關專家表示,要想長遠發展,必須擺脫這種思維,勇于開發新的裝備產品。
以煤液化工藝技術為例,我國煤炭研究院在30多年前就開展了煤液化工藝技術研究,并從美國、日本引進兩套小試裝置。而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卻無人問津,更沒有一個企業跟蹤研究,開發相關裝備產品。如果制造企業當時能及時跟蹤其工藝,并開展設備的研究與開發,那么,今天我國新上的大型煤液化裝置所需的設備就可以派上大用場。
針對多數裝備制造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的迷茫,山西豐喜化工設備公司總經理李廣民表示,裝備制造企業需要加快產業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實現“有進有退”。如電石、煤制甲醇等產品為這些行業配套的裝備制造業就必須轉型甚至退出。裝備制造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大型乙烯和煤化工成套技術裝備、精細化工成套技術裝備、節能環保設備等**產品。
中國化工裝備協會理事長張聲認為,化肥企業仍然大有可為,大力發展化肥行業,在能源和糧棉生產區建設大型化肥生產基地,氮肥行業原料路線結構調整,年產45萬噸以上合成氨裝置、年產60萬噸以上尿素裝置的成套裝備需要國產化,其中將重點研制大型空分、壓縮機、合成反應器等設備。另外,目前在建和規劃中的鉀肥項目還有新疆羅布泊二期170萬噸/年硫酸鉀、青海鹽湖100萬噸/年氯化鉀、中信國安100萬噸/年硫酸鉀鎂肥,這些項目對化工裝備制造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中國化工裝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趙夢青也向CCIN記者表示,裝備制造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工裝條件、地理位置等定好位。今后,協會將選擇科研院校那些可靠的產品舉辦更多形式的產學研交流活動,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通道,把更多的裝備制造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使化工裝備行業升級換代。